首页 |
常用药 |
民间偏方 |
淘宝店 |
补益药 |
祛风药 |
清热药 |
解毒药 |
疗肺药 |
理胃肠 |
利水药 |
跌打药 |
原著《中药大全》: 补益药 | 消导药 | 解表药 | 泻下药与润下药 | 祛风药 | 芳香开窍药 | 安神药与平肝熄风药 | 利尿逐水药 | 清热药 | 解毒药 | 固涩药 | 止咳平喘化痰药 | 疗肺药 | 祛风湿药 | 理胃肠药 | 祛寒药 | 驱虫药 | 利水药 | 外科药 | 理气药 | 跌打药 | 动物药 | 矿物药 | 理血药 | 补养药 | 中药秘方 儿科偏方 |皮肤科偏方 |男科偏方 |五官科偏方 |肿瘤科偏方 |妇科偏方 |奇方妙方 |外科偏方| 内科偏方 |美容偏方 中成药大全: 内科中成药 |骨伤科中成药 |妇科中成药 中药养生:药酒大全|茶饮保健 |保健类 食材大全: 畜肉类 |其它食疗 |禽蛋类| 蔬菜类| 瓜果类 |茎叶类| 菌菇 |鲜果类 干果类 |鱼类 |水产类 |
按拼音查询:A B C D E F G H J k l M P Q R S T W X Z |
辣蓼(中药材植物名:红辣蓼)(植物科目:蓼科)
别名:水辣蓼。
植物名:红辣蓼。
生长环境:本品为直立或披散柔弱草本,生于路旁,田野间,性喜湿润,耐旱。
分布:广东、南方各省均有分布。
入药部分:根部。
采集期:全年。
辣蓼自采地点:水塘边、涌边。
辣蓼性味:性平、味辛。
辣蓼功能:散瘀、解肝郁,去湿毒,止痢。
辣蓼主治、用量和用法:1、痢疾:干根1至2两,清水煎服;2、皮肤疥癫:干根1至2两,猪瘦肉适量,清水煎服,连服3~4剂;3、肠部痛:干根1至2两,猪粉肠适量,清水煎服;4、胃痛:用法同上。
附录:(全草)治皮肤痕痒:生干合用,煎水后加盐少许,洗患处。
(叶)1、治跌打肿痛:用生叶适量捣烂,加酒煮热,敷患处。
2、治外伤出血:晒干为末,撒布患处。
(旱辣蓼)性味辛温,治痢疾,外洗治皮肤痕痒,捣烂加酒煮敷跌打肿痛,因其性辛烈,一般喜用水辣蓼。
参考资料:《中华内科杂志》(1960年第4号)解放军421医院报告:辣蓼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86例,治愈率达93%。